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儿童与青少年

投射认同理论在青少年家庭治疗中的运用(五)

发布时间:2022-10-9 浏览次数:649



5一些青少年家庭治疗的技术

  青少年家庭治疗的技术是非常复杂多样,虽然技术的问题在其他讲座中也讲过,但是都不够,今天还是有很多补充,主要是偏向动力学和认知行为的。不过也不够全面,技术总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的。

  5.1参与观察者

  参与观察者模型应该算是健康心态的一个普遍模型。最近看一个研究,说成功者往往都具有高度的意识化程度。

  家庭治疗师首先自己要能够投入到家庭治疗的活动中,不要压抑自己的体验,从而让自己体验不到很多情绪的变化。

  不要压抑体验和不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两者不能划等号,你有杀人的欲望,不要压抑,意识到这个愿望,这叫做解除压抑,比较健康。但是并不等于你就真的拿把刀去杀人吧,这叫做冲动犯罪。

  那么当你封锁自己,拒绝参加家庭互动,拒绝受到家庭影响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参与的姿态,不过是无意识的参与。

  实际上参与的意思,就是对刺激发生反应的意思。一个刺激来了,你便麻木了,这也是一种反映。你没有神经系统,就没有“参与”了。

  参与观察是连在一起说的,参与观察便是“治疗性的参与”。主要成分就在于你分明的知道,正在发生什么,这个人说了什么话,那个人是怎么反映的,你的内心有什么情绪。然后又发生了什么。

  参与观察,有个比喻,就是有两个你,一个你正在椅子上坐在接受信息,思考过滤,愤怒或高兴,另外一个你在治疗室的天花板上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在发生。

  这种状态在有协同治疗师或者观察小组的时候比较容易些,同事们会帮助你观察到一些盲点。当然有时候同事们卷入比你还厉害,这时候就要注意到是不是你参与太少,对某个人的共情理解不够,或者注意这个同事的意见中哪些来自反移情的反思,哪些来自他自己移情的投射。

  在没有协同治疗师的时候,家庭治疗的压力比较大些,参与观察的治疗师姿态也容易丧失。这就要注意治疗后的总结反思。有些家庭治疗是现场录像的,过后可以自己看着反思,或拿去做督导,非常好的模式。但是可惜很多地方还没有这个条件。

  以前我们只知道参与观察哪,共情哪,把这当作教条来天天念,但是缺乏具体的操作训练模式,除了定期接受督导外。这几年发现了,原来正念训练可以提高这个能力。这是个意外的收获,本来正念训练是用来治病的,现在发现它对医生的帮助更大。在我们国家治疗师三少一多——赚钱少,时间少,督导少,压力多——的情况下,正念训练是比较好的营养品。

  5.2目标一致性和阅读作业

  家庭治疗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询问核心家庭的治疗目标是什么,并且努力让他们在目标上达成一致。

  在治疗目标的讨论上,要多花一些时间。

  因为:(1)讨论目标本身就可以暴露他们的家庭动力,谁和谁结盟,谁和谁是对头,谁和谁存在无意识的合谋(投射认同)。(2)讨论如何达成目标的一致性本身便具有治疗作用,一是让他们意识层面的合作超过无意识的合谋,一是促进家庭中冲突力量的相互让步;(3)讨论目标让家庭觉得这个治疗是有的放矢,可以促进治疗动机。

  如果讨论目标不一致,就可以从大家不一致开始提问——,

  “你们很难达成一致,你们家总是这样吗?”

  “你们三个人一起来了,看得出来你们是有共同的目的的,可是讨论的时候你们却没有一致目标了?这是为什么?”

  “你(们)总以为别人的目的和你一样吗?你(们)总是相互猜对方的心思吗?有多少次猜对,有多少次猜错?”

  “我想,我们的治疗目标是不是就是解决你们家总是不能缺乏一致的问题?你对这个事情,总是缺乏一致有什么看法?”

  另外,在第一次的治疗中,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在做个别心理治疗,而且有比较明确的诊断时,一般来说要推荐一两本和患者诊断有关的科普书籍给患者。也要推荐有关如何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和如何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书给家长看。有时候家庭的问题在于他们信息不足。

  阅读作业的好处还在于让父母以一种学习者的姿态出现在青少年面前,这可以扰动家庭中认同模式。而且书籍内容中的原理也可以促进他们相互理解。但是要注意有些科普书籍内容偏激,容易成为家庭攻击性合理化的宣泄口。如有本婚姻治疗的书,宣扬过时的女权主义观点,认为婚姻是女性的枷锁,鼓励女性离婚,活出真我风采。

  治疗师要注意多推荐几本书,或者鼓励家庭自己买书来看,以提供多角度的信息和促进他们自己改善的动机。

  治疗师拿书当作救命稻草或者进行知识垄断,都提示有一些移情-反移情因素的存在,需要及时观察。

  5.3家庭规则的灵活性和成年仪式——性和学习的讨论

  青春期的分离焦虑在家庭系统中解决的模式说穿了便是建立起新的家庭规则。青少年已经不在是一个孩子,以前针对孩子的家庭规则对他不使用,可是也不能拿成人的规则要求他。无论家长把青少年当作孩子还是成人其实都是投射在起作用。这种投射比较容易意识化。

  家长的分裂和投射是,一个人要么是孩子,要么是成人。从而家庭规则两极化。形成对青少年的“双重束缚”。

  家庭规则的讨论和更改一般来说也是在治疗初期进行,除了治疗室中的讨论以外,一般还会布置家庭作业,让他们组织家庭会议,自己讨论适合他们家庭的新规则。这些规则可以让他们写出来,像签订条约一样的三个人都签名。这样做的话有些控制感很强的青少年会比较感兴趣。

  与此类似的方法是家长们为孩子举行成人仪式,成人仪式的具体内容要和孩子商量,最好能够把孩子的同学朋友们都要来参加。成人仪式可以是胡吃海塞,也可依照宣科的和孩子说明从今以后要逐步走向成人社会了,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具体什么形式由家庭协商。

  治疗师也可以在治疗单元中帮助他们协商。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成人”的定义是不同的。

  成人仪式主要对父母同样重要,这会让他们反思究竟什么是成人,反思自己的身份认同。

  其实不少父母在他们的家族中是仇视和攻击成人身份的。他们自己也没有完成成人的身份认同,所以才会和青少年自己投射认同的不亦乐乎。(Jongsmas,Jr.等著,2005)

  在青少年时期的性和学习能够赋予成人的意义的话,这两方面的利比多就转换成成人的爱和成就的动机。这方面其实主要是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父母自己的青春期也没有经过这些教育,所以也有困难。

  有些父母、包括有些治疗师会想,“我自己没有这些教育,不也好好的。凭什么现在的孩子就需要这些教育?”我们可以反思一下:1)过去的人不需要的东西现在的人就也不需要吗?过去还没有电脑,古时候还没有电呢?2)你真的是“好好的”,对什么是爱,什么是成就,人生的意义没有困惑吗?

  其实这里面有无意识的嫉妒在起作用。

  具体如何教育可以推荐父母阅读一些资料,而且夫妻商量分工合作。不过我个人认为,也许在治疗情景中讨论会更好。因为发觉把性和学习的意义布置到家庭讨论会去讨论的话,父母往往会把讨论变成教训。

  5.4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及认知行为技术

  现实问题是指诸如学校学习压力过大,老师对学生态度粗暴,以及青少年患有各种疾病而未经诊治等等,这方面治疗师首先需要和家庭协商解决这些现实压力,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说有个孩子经常被老师严重惩罚重做作业,而且老师只针对他。讨论之后发现家长从来不给这位老师送礼,其实这是老师变相要礼的一种方式,后来家长学会了送礼这个问题就解决。当然这个问题的背后也涉及到家长的自尊受损,老师道德素养问题、社会风气、家长们对老师这个客体无意识中理想化和恐惧等等方面,但是家庭治疗不是个别治疗,治疗问题解决就可以,不适于干预过深。

  认知-行为技术比较适应目前文化中的功利主义的认知风格。很多家庭成员来的时候特别希望治疗师教一些方法,“搞定”一些症状。而不会带着系统论的观点来慢慢反思整个家庭的问题。这时候可以治疗师可以教授家庭成员一些认知-行为的技术。当然,也可以进入一段比较纯粹的认知-行为流派的家庭治疗模式,主要是以教授父母行为功能分析,代币制,认知识别和辩论技术为主。这些技术的传授往往应和了家庭成员对治疗师功能的期待和投射。对感觉自己脆弱无能父母以及有明显冲动行为的孩子的家庭有效。但是如果合作的个别治疗师已经使用了这些技术,则需要注意这些仅仅这些技术可能是不够的。

  另外,治疗师在使用任何强指导性和改变性技术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是否存在对一个无所不能的客体表象的反认同,这一点已经强调过多次。

  5.5例外提问和好心情分析

  例外提问是提问家庭,有没有什么时候本来应该出现问题行为的却没有出现?为什么会没有出现?大家喜欢这种“例外”吗?如何才能让“例外”变成常规?

  好心情分析是使用和认知疗法情境-思维记录一样的表格,但是这一次专门记录好心情,注意好心情出现的情境,好情绪的命名和评分,好心情出现的时候自己的自动思维。以及注意下次如何提高好心情出现的频度。同时可以配合心境检查表等技术来使用。不过关注点和传统认知治疗不同的是,这次专门使用同样的技术却是用来监控好心情的。

  这两个技术一般是用在家庭问题过多而且混乱,整个家庭都很紧张,专门注意负性的事件和情绪时。

  从投射认同的角度,这两个技术实际是让家庭从负性投射认同转向正性投射认同,并且强化这种正性投射认同。同时,好心情分析还可以提高对分裂的意识化水平,因为有些家庭,特别是青少年,容易在躁狂和抑郁之间两极摆动。其实在其心情好的时候,往往也有非理性的思维。

  5.6包容代沟而不是弥补代沟

  这其实是系统治疗的一条原则。问题之所以滚雪球般扩大,往往是因为家庭成员们再加一把劲的努力。

  比如代沟问题,青少年有时候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本来如果家长和治疗师“不努力”,不强迫青少年们和自己沟通的话,就只是一条“小代沟”而已,结果越是努力,越是想要“心灵沟通”,代沟越大,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

  所以这时候治疗师要学会把代沟问题正常化,对某些问题不作处理,仅仅是观察这些问题,耐心等待。同时把这种包容的态度传递给家长。

  其实这里的包容便是沉默的解释青春期的分离焦虑。这时候治疗师要帮助家庭学会观察和反思问题,而不是忙着“搞定”问题。

  5.7投射认同的即刻解释和比喻的使用

  投射性认同的即刻解释,是指在此时此地的场景中解释投射认同。这种解释往往和比喻一起使用。经常使用的比喻是“猫和老鼠”比喻,“警察和小偷”比喻,“合谋”比喻,“舞蹈”比喻。

  如对经常关注孩子是否努力学习的父亲说,“好像你很担心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无能的、懒惰的人,对你来说,学习成绩差就意味着无能和懒惰,而你是不能接受你或者你心爱的儿子是这么一个废物的,所以你到处寻找种种证据,希望证明你儿子不是这样的。在这个寻找证据的过程中,你和儿子的关系变成了一个警察和嫌疑犯的关系。所以你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对这件事情你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有时候,这种解释是通过循环提问后提出的,或者仅仅是指出投射认同的“合谋”结果。“我发觉每次你妈妈越是挑剔你,你就变得越来越像你母亲挑剔的那个人。让你妈过足挑剔瘾。我不知道,你为什么那么顺从她,为什么那么配合她?你愿意告诉我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吗?”

  有些领悟力高的家庭成员(有趣的是往往是青少年)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很好解释投射认同。

  5.8投射认同的历史性解释

  在对投射认同进行完即刻解释后的,间隔一两次家庭会面后,就可以进行历史性解释。这时候家庭成员往往已经能够意识到投射认同的模式,这种模式减少,或者会对这种模式开玩笑。

  历史性解释就是通过追查是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家庭因素,让父母们学会了使用投射认同这种模式来处理孩子青春期的问题。往往会涉及到父母的青春期是如何度过的,以及父母的父母和老师是如何对他们进行投射的。很多父母谈到这里都会比较悲伤,治疗师要注意安慰和共情,同时要注意不要让家庭治疗变成个人创伤治疗的场景。

  我们要注意的是,治疗师这时候往往容易对父母产生一致性反认同,觉察到这一点可以避免家庭治疗焦点的偏移。有关此技术我在以前家庭舞蹈和投射认同的讲座中已经讲过,诸位可以回顾一下。

  5.9抛弃提问技术

  抛弃提问往往用来使分离焦虑和与之伴随的愤怒感意识化的。

  如对父母可以这么问,“这个儿子这么讨厌,处处和你做对,辱骂你,对你提出无穷的要求。为什么你还对他那么好,满足他的要求,你把一脚踢出家门,不就眼不见心不烦了?为什么不抛弃他了,反正他以后也是个不孝之子?”

  对儿子这么问,“你的父母实行种种暴政,处处约束你。为什么你还要待在他们家,受他们的气。为什么不搬出来,自己养活自己,不用看他们的脸色?和他们彻底断绝关系,你不就可以自由了吗,你不就可以不再郁闷了吗?”

  抛弃提问后家属们往往会表达出对彼此的关爱,这时候治疗师要注意阳性赋义;如果表达出来的是对分离的矛盾和无能的心态,要注意及时对分离焦虑命名和意识化。

  如“我明白了。原来你们家每个人不知道如何处理分离,分离让你们很焦虑,很愤怒,因为对你们来说,分离就意味着抛弃,意味着无情无义,没有亲情。这种分离焦虑的确很难处理。我想第一步是分清楚分离和抛弃有什么,你们有什么看法吗,抛弃和分离有什么不同的?……”

  投射认同往往会在分离情景或者遭遇到无意识中的分离时出现,抛弃提问把分离焦虑时的被抛弃感带入意识层面讨论。其实大部分治疗师包括我自己,都没有完全修通分离焦虑,故使用这种技术的时候一起要注意自己的移情-反移情反应,注意切入的时机是出自家庭的需要还是自己的需要。

  5.10 角色互换和模仿技术

  这两个技术和角色扮演,家庭雕塑,还有活化(enactment)本质上一样。都是有意识地把双元投射认同的情境进行重演。

  角色互换是让父母和孩子角色颠倒,或者夫妻角色颠倒在治疗师里面进行对话,或者在家里面如此行事一天。如周末一天的时候,夫妻就躺在床上不做事情,见到孩子叫“爸”,让他带全家人出去玩,父母出去玩的时候要像孩子以前一样到处挑剔。

  模仿技术是指父母模仿孩子的很多行为,如孩子经常看电视的时候把脚放在茶几上,父母也过去把脚放到茶几上,孩子在父母进入自己房间的时候大叫大嚷,父母同样在孩子进入自己房间的时候大叫大嚷等等。

  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术的原理在于“呈现”,而不是“报复”。家庭中出现“借机报复”的时候,治疗师需要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感情,如说,“当你的父母做和你一模一样的行为的时候,你觉得很愤怒。我想你现在终于能够亲身感受到你爸妈看到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的愤怒了?”

  有时候孩子觉得父母的模仿是对他的羞辱,恼羞成怒,这时候就可以组织讨论,一个青少年恰当的自尊感和“面子”是什么,而父母的自尊和面子是什么,如何在家庭里面保护各个家庭成员的自尊和面子。

  5.11“我们家有几个疯子?”,抛硬币和突然出击技术

  “我们家有几个疯子?”的目的是消解精神病学诊断的贴标签作用,是“去标签”技术的变种。治疗师让家庭讨论,到底家里面有几个人是疯子,什么行为出现的时候就说明此人在“发疯”,然后举手选举家里的疯子,只要有一个人举手提名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人从此以后就获得“疯子”的荣誉称号,然后相互之间称呼的时候,就要在原来的称呼后加上“疯子”两个字。如“爸爸疯子,给我5块钱吧”,“妈妈疯子,麻烦你帮我洗衣服好不好”,“儿子疯子,这个周末你准备去那里玩?”

  抛硬币技术是指家庭成员每天早上抛硬币,抛到正面就正常行事,抛到反面今天就要做两件“疯狂”的或“怪异”的事情。

  上述两个技术可以合并使用,如规定被选举出来的“疯子”有抛硬币的权利,或者规定没有被选举成“疯子”的家里的“正常人”必须抛硬币,做点疯狂的事情。(柏格,史丹纳著,2005)

  “突然出击”是指一个家庭成员突然在气氛平静的情况下,要求对方出现问题行为。如要求父母对经常有攻击性的孩子,在他心情平静地时候,突然说:“现在我要求你立即发怒,骂我,快骂,给你五秒钟时间。”

  也有其他类似的技术如“答非所问”,“自问自答”或者突然对某个人咏颂唐诗,或者突然怪叫一声、做个古怪的动作跑开。

  这些技术其实打破了投射认同的赋义规则,扰乱其游戏规则。和其他很多技术一样,读可以归到悖论干预的名下。大家可以参考弥尔顿•埃里克森的一些案例,或者《五灯会元》里面的很多公案,体会悖论干预的力量。悖论干预要注意的是,要不断根据家庭的情况发展新的悖论技术,而不能一个技术用到老,甚至像认知-行为技术那样步步跟进。悖论设计要求治疗师比较“灵”,平常多看禅宗公案可以培养这种灵性。

  家庭不一定要实施悖论操作的。如治疗师在布置悖论技术的时候,往往全家人都会笑起来。请注意,这时候他们全家人的情感体验是一致的,都在笑。这个时候往往是家庭治疗中比较有趣的时刻。如果详细回顾悖论的内容,不难发现其实每个悖论都和投射认同有关。

  领悟的时候不一定是悲哀流泪,也可能是哈哈一笑。

  5.12结盟的分化——“到底谁是你老公?”提问

  这往往是用来分化母子过于牢固的同盟的,处理俄底浦斯三角的。

  可以问母亲:“我发现你有什么情绪和孩子分享,孩子有什么心事也和你说。你和她的关系比你和你老公的关系亲密多了。到底他(手指丈夫)是你老公,还是他是你老公啊?”

  这个技术有很多变种。如对丈夫说:“你应该感谢你儿子才对啊。你经常在外面一个人快活。你儿子承担起了安慰和陪伴母亲的责任。人家多辛苦啊。你应该感谢人家,又当爹又当儿子。为什么还要求人家学习成绩好呢?”

  这个技术让家庭意识到双元投射认同如何变成了三元关系中投射认同。关键是掌握好时机。不要太早,因为它实际上是把乱伦焦虑意识化,要注意家庭成员对这种焦虑的承受力。如有母亲还和青春期的儿子睡在一起,这样的情景说明俄底浦斯情结已经接近付诸行动。过早使用这种技术会引起他们极大的羞耻感和愤怒感。


转自心理学空间

作者:李孟潮

本文只用于分享交流,传播心理知识,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