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精神分析

Mahler(1972) 分离个体化的前三个阶段(四)

发布时间:2022-9-12 浏览次数:965



第三个阶段:这个世界并不如意 THE SUBPHASE OF RAPPROCHEMENT

分离个体化的第三个阶段(14个月到3岁之间)始于孩子可以熟练走路,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慢慢减少其对运动本身的迷恋。

通常1岁半大孩子已经可以蹒跚走路了。他变得越来越有意识,并越来越多地利用他对身体分离的意识。然而,随着他的认知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分化,之前对挫折的不敏感开始下降,也相对更少忽略母亲的存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身上会出现更严重的分离焦虑比如他们开始自己失去客体(母亲),孩子会困惑的发现当他受伤时母亲并不是一定会在他身边的。探索阶段的孩子出现特征是相对不关心母亲的存在,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持续关注母亲的行踪,并积极的向母亲靠近。随着孩子后天习得的离开母亲能力的发展,以及日渐成熟的认知能力,孩子意识到的分离也会逐渐增加,他似乎越来越渴望并需要与母亲分享他在技能和经历上的每一次体验。我们将这个阶段为和解期。

早期婴儿间歇性的借助与母亲进行肢体接触来向寻求鼓励,在这个阶段逐渐被母子间(以及孩子与父亲/其他熟悉的成年人)更高水平上互动,比如借助语言、声音和其他交流以及象征性游戏,所取代。换句话说,当蹒跚学步的孩子长到1824个月大时,一个在情感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就出现了。幼儿逐渐开始或多或少觉察到,那些阻碍他 征服世界过程中的障碍。伴随着原始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发育,出现的是,客体的心理表征和自我表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在探索期快结束的时候,孩子也逐渐开始明白世界不由他掌控;更经常的情况下他是一个相对无助、渺小和独立的个体,无法仅通过感觉到他需要指挥他人或者帮助,或表达这种需求来获得他想要的,这意味着他必须或多或少地独自应对。对这个阶段孩子求助行为的质和量进行评估,能很好地反映孩子个体化的进展。

在这个阶段母子之间,常可以观察到误解和争执,在一定程度上是该阶段必然出现的某些情况。在重新开始的主动求助阶段,孩子要求母亲持续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在母亲看来似乎有点矛盾:现在他已经不像半岁之前那么无助,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但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离不开母亲,坚持要与母亲分享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阶段,当然有些母亲会出现不能接受孩子要求很多的情况;也会有些母亲则无法接受孩子变得越来越独立,与自己越来越不亲近的事实。

在第三个阶段,虽然个体化进展的非常迅速,孩子们将其发挥到极限,但他也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自己需要与母亲分离,并运用各种机制来抵抗这个分离。

但是,无论孩子多么抗拒这个事情,但他和母亲都不再是共生体;也就是说,他再也不能一直保持父母是全能这个幻想了。自此之后,母子之间的前语言期的感同身受,蹒跚学步期的手势语言,越来越不能协助个体自己实现幸福的目标了(JoffeSandler, 1965),与此同时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孩子逐渐意识到他爱的客体(他的父母)是独立于他之外的个体,有着和他不一样的兴趣。他必须逐渐痛苦地放弃觉得自己伟大的错觉,在这个阶段也出现他们会开始戏剧性的将注意放在父亲身上,像他们没有母亲一样。

我和同事将孩子开始将注意力投注在父亲身上这个事情,称为关系危机Annemarie Weil认为,在这一点上,童年的三种基本焦虑往往是一致的。在这个阶段个体对失去客体的恐惧,开始出现被失去爱的恐惧,尤其是被阉割焦虑所取代的迹象。在和解阶段,我们觉察到在融合和独立之间挣扎可能是人类永恒的动力。我们可以将整个生命周期视为一个成功的远离母亲和融入他所失去的与他共生母亲的过程,一个对真实的或幻想的对理想自我状态的永恒渴望,后者代表着与全然美好共生母亲的共生融合,全然美好的共生母亲曾是美好自我的一部分。


作者:格丽特·马勒

翻译:柯晓燕 Leo Chen

转自心理学空间

本文只用于分享交流,传播心理知识,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