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精神分析

Mahler(1972) 分离个体化的前三个阶段(一)

发布时间:2022-9-12 浏览次数:921



Mahler(1972) 分离个体化的前三个阶段

作者:格丽特·马勒
翻译:柯晓燕 Leo Chen

本文译自客体关系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马勒1972年发表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的《On the first three subphases of 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是玛格丽特·马勒的代表论文之一,也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美国客体关系学派”子主题下的推荐论文之一,建议与温尼科特的《母婴关系》一起读。
Mahler M. S. (1972). On the first three subphases of 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53 ( Pt 3), 333–338.

译者注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这个行业需要探究 “心理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考虑到心理咨询是借助咨询师的力量来使个体获得疗愈和成长的。另一个在现实层面上,被无数人见证过、并且亲身经历过“一个婴儿借助母亲获得疗愈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的事实,变成了咨询行业研究对象。而中国俗话说的3岁看老,三岁之前孩子的发展,变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马勒根据对孩子的大量观察将这个过程分为:融合期0-4个月)(混沌期),分化萌芽期(4-7个月)(开始有些懵懂的想法),探索期(7-14个月)(好奇宝宝开始充满希望和梦想的这里试试,那里试试),意识到现实14个月-3岁)(世界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自己也不全能,开始接受一些现实),建立客体恒常性期(现实的自我发展)。“这几个阶段在我们成长中不断重演,最后引领我们成为一个成熟,能够自我负责的人。

这个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些必然的感受,一些客观的需要,当然在一些情况下这个过程会发展的更顺利,一些情况下会发展的更糟糕,当我们对这些情况了解的更深的时候,我们在经历这个过程时的恐慌和害怕就会少一些。

对于咨询师而言,一方面每段咨访关系也是这样发展的,甚至是咨询中每次来访者的探索,每次咨询的升入都上演着这样的过程,每次循环来访者都会重新出现一些感受,这些感受背后也暗含着对咨询师的潜在要求。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协助来访者更好的度过每次循环,最后在自己和现实中间发展出更真实更有力量的关系

另一方面,来访者来咨询的问题也会表现在各个阶段上,比如很多某个年龄段和处境下应该具备功能还处在混沌期,分化萌芽期,或者个体在探索期遇到了很多,或者面对现实无法哀悼过去等等。当然更多情况下是,在不同层面的各阶段问题层层叠套和组合,成为一个需要逐渐展开的过程。

对这个过程的熟悉和理解,对于我们更客观的看待咨访关系,在咨询中面对来访者每个阶段的无意识表达,在个案概念化上以及诠释上给出更有力量的解释,无疑非常非常有帮助。


弗洛依德曾经有过两个说法,这两个说法也构成了精神分析的两大支柱。其一是,自出生起,人类就以不成熟的状态进入这个世界的(这主要是因为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起初他对母亲是绝对依赖的,之后这种依赖会持续到死亡,但是之后的依赖会是相对的。

第二个说法,可能是第一种说法的结果,一个人将客体力比多投注在另一个人身上的能力,也即,客体关系是我们评估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及治疗难度的最可靠判断要素。

我和特丽莎.贝内德克(Therese Benedek)不约而同的提出了人类共生阶段这个说法(Mahler & Gosliner, 1955),我认为客体关系是是从母婴共生中分化出来的。

成长意味着个体逐渐摆脱与母亲融合的共生状态。这个过程,就情感和心理意义上,比生理意义上要缓慢得多。一个孩子从会坐到会走之间,经历了一个渐近的分离个体化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被自我的自主功能发展所推动,另一方面是被不同的识别机制所推动。正如Zetzel,温尼科特以及Sandler & Joffe在他们的著作里指出的,而在独立/成长的道路上个体每往前迈一步,都会产生一个比较小的客体丧失威胁,成长是一个终身的哀悼过程。

1930年代我在维也纳尝试曾使用经典儿童精神分析法治疗具有精神病风险的儿童,也担任儿科医生和儿童门诊负责人,20世纪40年代初我开始研究抽搐和儿童精神病时,我计划对前面提到的两个弗洛伊德说法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最后我将研究领域细化在在母亲-婴儿常规互动和母亲-学步期孩子的常规互动上。

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婴儿出生与心理意义上的出生在时间上并不一致。前者是一个时间点非常明确、引人注目的、易于观察的事件,而后者则是一个缓慢的心理过程。

对于正常的成年人来说,完全融入”“外部世界,同时保有世界与自己是分开的体验,被视为生命理所当然的馈赠之一。沉浸在自我感受中忘我的专注以共存或交替的方式存在于我们身上,伴随着程度的变化。这也是个人心理逐渐发展的结果。特别是,这种发展过程发生在(a)自己的身上和(b)自己关注的人上,比如婴儿主要关注对象是母亲。与任何心理过程一样,这种交互影响贯穿 我们一生。它永远不会结束,它总是可以重新激活,生命的每个新阶段都会见证了这个过程的重复(参见埃里克森,1968)。然而,正如我们所见,这个过程的主要模式主要形成在孩子45个月到2岁半至三岁之间,在安妮玛丽·威尔医生(Annemarie Weil)的建设性提议下,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为分离个体化。

在我们相当不系统的以观察为主的研究过程中,个体化开始出现分岔的时候,有一些变量总是会重复出现,导致我们不自觉地留意到这些变量。这有力地向我们表明,依照行为上的和其他可重复观察到的现象,对我们收集到的分离个体化的数据进行细分会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最后将分离个体化细分为4个子阶段:分化萌芽期、探索期、意识到世界并不如意、和建立客体恒常性期。(目前划分这些子阶段的时间节点还不明确,我们还努力处理数据以求划出清晰的时间节点。)

在过去我提到的一个无客体的阶段正常自闭期,这个阶段对应着与安娜弗洛依德的需求满足、斯皮茨的前客体阶段,我倾向于将之称为共生阶段,不论是我的还是安娜等人所指的所有这些都是指分离个体化的第一个子阶段,即分化萌芽期。




作者:格丽特·马勒

翻译:柯晓燕 Leo Chen

转自心理学空间

本文只用于分享交流,传播心理知识,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