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儿童与青少年

比网瘾更可怕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0-12-30 浏览次数:2745

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有一家全国闻名的网戒中心,该中心有一套结合了电击、捆绑、限制人身自由、个人崇拜和洗脑等方法的“疗法”。
  接受治疗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被强制送来的,他们被称为“盟友”,每个盟友的房间都有该网戒中心的权力架构图,顶端是“网戒中心主任”杨永信(中心称其“杨叔”),再下面有两个机构“家长同盟委员会”和“同盟班会”。
  “家委会”和“班会”负责监督盟友,一旦某盟友“表现不好”,就会被“加圈”或“点现钱”。“加圈”指在盟友名字后画一个圈,而累计5个圈就要接受一次电击。


  “点现钱”是电击疗法,在“入院盟友必读”上写着:“在这个大家庭里,要杜绝一切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我们最痛恨的就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言而无信、承而不诺、耍小聪明、出尔反尔、执迷不悟’,违反任意一条就等于‘触电’,要做物理治疗,也称‘醒脑治疗’,俗称‘点现钱’。”
  会被“点现钱”的行为共有86条,具体的如“7:30~17:30在小室挂衣服”、“点评课堂内私自调座位”、“忽悠家长想回家”、“吃巧克力”、“空腹吃药”、“盟友未经许可坐杨叔椅子”和“上厕所锁门”等,抽象须裁决的如“严重心态问题”、“执行力不足”、“挑战杨叔模式”和“在点评课上带有不接受情绪”等。
  也就是说,违反这86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要接受“相当疼”的电击治疗。


  这家戒网中心,让我想起了疯人院,只是,疯的不是接受治疗的病人,而是治疗者,尤其是这家网戒中心的创始人“杨叔”,他在机构内的“爱称”让我想起了小说《1984》中的超级独裁者“老大哥”。
  《1984》中描绘说,那个国家到处都是巨大的电子屏幕,而上面常显示一句话“老大哥在看着你”。你的所有行为都无所遁形,尤其是“思想罪”,一旦被秘密警察发现,就会受到严惩。并且,小说中着力描绘的一种惩罚就是电击。
  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令我忍不住惊叹,难道“杨叔”精心钻研过小说《1984》吗?


   心理系本科学生被强制治疗

  杨永信在其新浪博客上自称“著名网瘾专家”,这应该不是自谦,因其网戒中心的故事已被山东卫视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节目《第一线》为其推出了12集的纪录片,最后还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书《战网魔》,并附带有相关的DVD。
  《战网魔》一书的作者以第一人称描绘了一个叫武旭影的“盟友”的故事,并写道:
  武旭影成为我镜头下的第一个盟友……当我和摄影师郭帅反复回放她追打父亲的画面时,郭帅既惊讶又担心地说:“我干摄影记者8年了,从没拍到这样的画面。刘哥,我很后悔晚来了两天,错过了现场。这样暴烈的孩子,得用什么办法才能治好?”
  武旭影的这一幕镜头,以及她接受“杨叔”电击治疗的镜头,也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的画面上。从这些画面看,武旭影的故事,似乎显示了“杨叔”作为一个戒网专家的伟大。
  这是站在拍摄者的角度,以及“杨叔”的角度看,就有了这样一个结果。但是,如若站在武旭影自己的角度看,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一点,可以从武旭影的自述中找到答案。中央电视台《第一线》的节目以及《战网魔》一书,都用实名报道了武旭影的故事,这给武旭影带来了巨大影响。作为当事人,她在百度“杨永信”吧发表了网文痛诉了给她带来的巨大伤害。


  《战网魔》一书中关于武旭影有这样的文字:
  杨永信拿起仪器的两个端子,对着少女的太阳穴轻轻地点了一下。 
  “难受吗?”他盯着少女的脸问道。 
  “不难受!我没有网瘾!”少女说。 
  “那好,再来一下。”杨永信又点了一下,少女颤抖了一下,可她咬紧牙关,不说难受。杨永信在两个太阳穴上同时点了一下,少女受不了了,叫起来:“我难受,我难受,医生,你用的什么东西,我的脑袋为什么这么难受?” 
  “不是仪器的问题,是你有网瘾,有网瘾就难受。”杨永信开始心理引导,“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我不想告诉你,我想离开这个地方,我想去找我未婚夫……” 
  杨永信又点了两次,少女终于挺不住了,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 
  杨永信又亮剑了…… 
  “好吧,医生,我错了。”少女终于缴械了,眼泪止不住地流淌着……她与杨永信交谈了45分钟,向杨永信保证,留下来治疗,并且会向父母道歉。
  这一段文字仿佛在说,“少女”真诚地“认错”了,她承认自己有网瘾,承诺要向父母道歉。
  但首先,“少女”的身份有问题,刘明银口中的“少女”武旭影,其实已是20多岁的女大学生,并且,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所学的正是心理学,后来读了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治网瘾,还是治不听话?

  当时作为心理系的本科生,武旭影会怎样描述她的故事呢?她写道:
  当其他“盟友”把我抬进13号室的时候,当我听到“嘀、嘀”作响的仪器声音,和看到一间几平方米大的狭小空间里那张凉冰冰的处置床的时候,我什么都明白了。 
  我的学识告诉我,这是“电休克”——这就是杨永信口中的简单检查,看看我有没有“网瘾”。
  理性上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再加上的确遭受了杨永信也承认的“相当疼”的数次电击后,武旭影策略性地选择了顺从。对此,她写道:
  我表面上服从了他的安排,可能是外面毕竟有记者,他不敢使用太过的量,我是这里所有人当中算是幸运的,只用了1到2(毫安)之间的。但是,久病初愈的身体在脚踩地的时候,我还是感到一阵眩晕。我咬牙站住了,我告诉自己:坚强,我要出去……
  即使,真正的病痛也要坚持,因为很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灾难。果不其然,我的脚滑了一下,没有任何人扶我,杨永信用怀疑的眼神斜视着我,我自己站了起来……经验告诉我,他心里在说:想装病的话,外面是有记者,你敢不按我的剧本来,我就敢再做你几次。 
  关于为什么打父亲,武旭影也有自己的解释,她说,当明白父母把自己送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她失控了。她认为,父母对她并没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抚养,所以“某天他们突然站出来称自己为我的父母,对我实行‘管制’让我感到无法接受和排斥”。
  她谈到的“管制”是,她生病后父母没有照料,而她的男友照料了她,并将她接到自己家中。她的父母要求将她接回家中,她不接受,男友也反对,说“如果不是我来照顾她,她可能死在屋里”。接下来的某一天,她的父母通过派出所,带着几名亲人,将武旭影强行送到了杨永信的“网瘾戒治中心”。
  仅从事实层面看,这是最为荒唐的一幕,因为,无论从哪个标准看,武旭影都没有所谓的网瘾。如果说,杨永信的中心是戒治网瘾的,那他的中心根本没有接受武旭影的逻辑基础,除非是,杨永信的机构,是用来“治疗孩子不听父母话的”。

 

  帮助父母让孩子听话是巨大商机

  前不久,我去一个地区签名售书,接连去了数个城市,而每次售书前都会有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看到我这个讲座的题目,就会大概知道,我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因为生命的根本动力是做自己,如果父母希望甚至迫使孩子听自己的话,那就是在伤害孩子的生命动力。
  每次讲座我都会讲到一种案例:如果父母不断对孩子大喊“快点!快点!快点!”那么,毫无例外的是,孩子都会越来越慢。
  原因很简单,既然“快点”是父母的意志,那么孩子无形中会认为,“慢点”就是自己的意志。所以,父母越用粗暴的方式呵斥孩子“快点”,孩子越容易会慢下来。


  果不其然,每次讲座后,都会有家长问我,他们的确是这样对孩子的,而孩子也的确是越来越慢,那他们应该怎么办?

  有效的解决办法也不是很难。至少有两个办法可以实施。


  第一,家长对孩子说,没关系,你可以慢一点。比较完整的说法是,你可以慢一点,你也可以快一点,你按照你自己的节奏来,随便怎样都可以,我们不会再逼你。
  我还开玩笑说,如果做父母的过于着急,急着想改变孩子,那可以像祥林嫂一样每天对孩子唠叨上几百遍:慢点,慢点,慢点,千万不要那么快。
  以前,“快点”是父母的意志,当父母想把这个意志强加给孩子时,孩子选择了“慢点”作为自己的意志。现在,“慢点”成了父母的意志,那么“快点”就容易成为孩子的意志了。
  当然,我这是在开玩笑,这种办法,用于对付敌人比较合适。父母真正需要的,是给予孩子自由,快也行,慢也行,他可以自由选择。当孩子获得这种自由而不是意志的强加时,孩子就会逐渐达到一种平衡。


  第二,家长不再说“快点”这种模糊的话,而是和孩子商量,我们约定一个时间,这个时间前完成某件事,约定后,家长等待就可以了,而不是像祥林嫂一样不断催孩子。
  但令我有点抓狂的是,每次讲课,我公开回答了类似问题后,还会不断有家长私下里问我:我的孩子很慢,请问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还不是最令我抓狂的问题,最令我抓狂的是,每次讲课后,都有家长公开提问:我的孩子不听我的话,怎样才能让孩子听我的话。
  他们问得非常直接,没有绕一点弯子,例如一个家长问我:我给孩子训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歪着身子听,我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我忍不住有一丝愤怒,我很想反问他:难道是,做了父母就有天赋权力,可以像皇帝训臣子一样训孩子,而且孩子也得像臣子一样保持着毕恭毕敬的姿势吗?
  渴望孩子听话,看来是无数父母的巨大渴望。相应的,迎合这种渴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商机。
  在我看来,“杨叔”的戒网中心,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戒网中心,都是在捕捉这个商机。
  这在武旭影的故事中可见一斑。武旭影没有网瘾,但却被送到了“杨叔”的网戒中心。全国闻名的“杨叔”因为武旭影对父亲不敬而电击她,其中自然有一个直接目的——你要听父母的话,你要接受父母的意志。
  武旭影打了父亲一下,于是,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在《战网魔》一书中就被钉在“道德错误”的耻辱柱上。
  打人是不对的,孩子打父母自然也不对,但相应的,父母打孩子也一样是不对的。那么,按照平等的原则,武旭影是否可以将曾经打她和她妈妈的父亲也送到杨永信的网戒中心,接受一下电击呢?

   多国法律禁止打孩子
  在我们的孝道文化下,我这段话或许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但在很多国家,这已是再自然不过的逻辑。
  在澳大利亚,如果家长在公众视线里打骂孩子,旁人马上会报警,而且会被告上法庭。一次,墨尔本举办运动会,一俄罗斯女体操运动员表现不佳,被父亲责备一顿外加拍了一掌,女儿哭了起来,这个情景被电视播出来后群情激奋。最后,父亲被告上法庭,法官判决,他不得接近女儿,直到赛事结束。
  二战后,德国进行了一系列反思,明白希特勒的暴虐与他小时候经常遭受父亲的残酷虐待有很大关系。如今,德国家庭倡导民主气氛,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朋友,而不是父母意志的傀儡。
  在加拿大,如果学校老师听孩子说被打,或看到孩子身上有伤痕,会第一时间转告保护儿童会。 
  在美国,家长若打了小孩,无论轻重都可能成为虐待罪。美国印第安纳州的25岁女士图古特在公众场合打了4岁女儿,后被暂时剥夺了抚养权,并以虐童罪对她提出公诉。
  完全禁止体罚儿童的国家有奥地利、芬兰、拉脱维亚、克罗地亚、德国、挪威、塞浦路斯、以色列、瑞典、丹麦、冰岛、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西班牙与立陶宛等。
  然而,在我们国家呢?我们可以每天仅仅在新浪网社会新闻上就可以看到父母公然虐待孩子的个案,如:
  因儿子没考满分,父亲扒光儿子衣服,并开轿车看着儿子在大街上跑步;
  随父母租住在广州花都的晓俊只因一心想读书,而被母亲割掉双耳并丢进马桶冲掉,而这位母亲最后只获缓刑;
  父亲以“教育”之名打死未成年儿子,最终获数年徒刑。
  综合武旭影一事可以看到,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孩子打父母一耳光,被关进精神病院都是应该的,而父母严重虐待甚至杀死孩子,都是可以原谅的。
  正是在这种逻辑之下,杨永信集中营式的网戒中心才得以存在。但假若是在前面提到的那些国家,他会获得重刑。
  杨永信称,他使用的不是电休克疗法,而是电击厌恶疗法。电休克使用的电流是150毫安,他的机器上有这个刻度,但他使用的1~5毫安的电流,对孩子“不会有任何伤害”。同时,他又承认,这会“相当的疼”。
  在百度“杨永信”吧上,会看到有许多被他“治疗”过的“盟友”,他们痛诉杨永信给他们造成的创伤,说电击的体验是非常可怕的。一个“盟友”描绘说:“那种感觉生不如死,电太阳穴就像用毛线针从一边扎进去,再从另一边扎出来的感觉差不多。”
  情绪上的痛苦更甚于肉体的痛苦,很多人宁愿忍受肉体的痛苦,也不愿意面对情绪上的痛苦。于是,他们果真患上了肉体上的疾病,而这是逃避情绪痛苦的结果。
  所以,杨永信说“不会有任何伤害”,这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欺骗。
  并且,有记者发现,尽管杨永信说他使用的电流是1~5毫安,但那个仪器上的最小刻度是10毫安,而最大刻度是200毫安。
  杨永信还自创了一套量表“网瘾测试”,称40~59分是“普通网瘾”,但网友发现,即便每一项都给出最低分,总分仍可达44分,也就是说,在“杨叔”那里,任何人都有网瘾。这套逻辑真强大。

   尊重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

  一个富翁说,他愿意花掉一百万来纠正儿子的网瘾。我能看到他的决心,但是,要想让他承认自己对儿子造成的伤害,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的难题了。
  还有很多父母,他们愿意承认自己的责任,甚至愿意向孩子道歉。这时,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去理解孩子所谓的问题行为背后常常有巨大的正面价值。如果父母不理解这一点,而只是想消灭这个所谓的问题,那么,恶性循环就会发生,父母会发现,这个问题消灭后,会有更大的问题发生。
  广州一位妈妈认为女儿在QQ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她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于是限制女儿上网。她成功了,女儿不能通过电脑使用QQ了,但女儿迷上了电话聊天。
  一开始,女儿只是通过电话聊到晚上11时,妈妈限制女儿,而女儿开始躲着她,并将时间延长到了凌晨1时乃至2时……
  最后,她与女儿的战争,成了全家人与女儿的战争。每当她发现女儿夜里又在偷偷打电话聊天后,她会先愤怒地冲进女儿房间大喊大叫,有时号啕大哭,这时老公、公婆也都会冲进来,整个家都乱成一团。


  这就要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上来,女儿通过QQ聊天又怎么了。结果这个妈妈说,当时女儿管着一个庞大的QQ群,她不仅多了很多朋友,而且像大姐大意气风发。
  原来,QQ聊天不仅满足了女儿社交需要,还满足了女儿的领导需要,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为什么要消灭呢?


  另一个看起来更极端的故事是,一对家长对我说,他们的女儿和一个没有一点优点的男孩谈恋爱了。他们反对女儿和他谈恋爱,而男孩的家长也反对儿子和他们女儿谈恋爱,所以双方家长都想拆散这对小冤家。
  看上去,双方家长很有道理,因为这个女孩有一大堆问题,是一个小飞妹,而那个男孩也有一大堆问题,也是一个坏小子。
  我问这对家长,想必你们对女儿的底线已经一降再降,一开始希望她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尖子生,并因此给她施加了巨大压力;发现这一点不能维持后,底线降成要做一个努力的学生;接着,底线降成不要做坏女孩;接着,底线降成不要随便结交男人……现在,你们的底线是什么?
  他们回答说,他们一再对女儿说,我们没有别的要求了,你只要不沾黄赌毒就行了,但他们又非常担心,因为他们感觉,女儿好像有意和他们作对似的,他们担心什么,女儿就会去做什么。
  不过,女儿确实一直在守着底线,没沾黄赌毒,但她对我说,她不觉得黄赌毒有什么不好,这三样东西好像一直在吸引她。
  我继续问,你为什么没沾这三样呢?
  她回答说,因为那个男孩,她不想被那个男孩看不起。她说,现在,全世界的人都不把她当回事,她也不在乎任何人,唯独那个男孩除外,所以她不想让这个男孩失望。
  当我把她这番话转告给那对家长后,他们吸了一口冷气,说真没想到,这对小冤家的恋情,竟然有这么大的正面价值。


  关于所谓的网瘾,这有着同样的逻辑。是的,很多孩子的网瘾很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但是,我们能否看到,这个严重的问题,是很多更严重问题出现前的最后一道堤坝,假若我们把这个堤坝摧毁了,会有更加不可收拾的局面出现?
  对于武旭影及其父母而言,更加不可收拾的局面是,她终于和父母彻底决裂了。父母本来想通过“杨叔”把女儿从男友那里夺回来,但最终收获的,是彻底失去了女儿。


  孩子上网,通常有着许多正面的需要,如交友、实现价值感、找到自己做主的独立空间、为乏味的生活寻找一点乐趣等。如果孩子没有找到实现这些需要的更好的办法,而只是限制孩子的网瘾,那么孩子就会用更糟糕的方式来实现这些需要。假若这些需要彻底没有什么途径可以满足了,那时他可能会自杀,或向父母等养育者实施暴力。


  杨永信有伟大的设想,他说,他独创的网瘾治疗环节有71个,其中包罗万象,涉及的领域很广,可以应用的领域也很广,学校也能把这一套模式的某些环节采纳进去。


  杨永信将他的逻辑强加在3000个孩子(据说其中心接受过3000名有网瘾的孩子)上,就伤害了3000个孩子,他还想将他的意志强加给学校系统,这个想法真是可怕。


  难道,他希望我们国家的每一所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有一个13号吗?
  难道,他还希望我们国家都使用他发明的“盟友”、“加圈”和“点现钱”这些莫名其妙的术语吗?
  这是小说《1984》中描绘的世界,这是不是你想要的世界?


转自心理月刊 武志红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