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儿童与青少年

网络成瘾--根治网瘾

发布时间:2010-12-29 浏览次数:2535

刘敏

      近日,北京军区总医院炮制出了所谓的“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精神行为障碍,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据说,该标准通过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管理局组织的专家论证,等向卫生部报批后拟向全国医院推广。

  中国沉湎于网络的队伍之庞大确实另世人侧目,同时也令国内不少的社会学家担忧。在庞大的网民队伍中,尤以未成年的人居多。据一些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约有4000万未成年网民,而其中“网瘾少年”有400万,约占10%。

  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并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且不说这些专家学者定性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医学病理分析原则,反正网络上是反对声一片。笔直不是专家学者,也没有如何定性精神病这方面的常识,所以不能判定把上网成瘾定性为精神病是否正确。但有一个问题笔者却在思考,我们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被纳入了“精神病”的诊断范畴,且这些人大部分是未成年人?

  未成年的孩子为什么会患上网瘾“精神病”?

  曾经看过一个小网瘾者以电子邮件方式致电宁夏《华兴时报》报社的函。函中说:“妈妈,我爱你,而我只能在网络上告诉您,您知道吗?我很孤独。我渴望心灵的交流,我丝毫没有感觉到您对我的爱。您是否知道我像个没有生命的木偶,我背负着全家的希望,这个责任已经把我压垮了。”父母与孩子近在咫尺,却必须借助网络这个平台进行交流,我们不禁要问:是网络的错,孩子的错,父母的错,抑或是社会的错?

  透过这段函的字里行间,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成年少年迷恋网络的根本原因。中国的孩子活得很累,这是不争的事实。独身子女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缺少父母的关爱让他们缺乏爱心与不会与人交往,而应试的教育体制更让他们感觉到身上如同背负着沉重的三座大山:一座是来自父母的,一座是来自学校的,一座是来自社会的。

  他们之所以沉湎于网络世界,是因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得到了一种自我满足:在游戏角色的不断变换中他们体验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在解救被围困的同伴中他们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赏识,在斗智斗勇中的搏击中消灭对手他们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快感。

  更关键的是他们在网络世界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伴,找到了可以倾述的对象,找到了令人心醉的爱情,同时也找到了可以发泄的目标。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心有所属,情有所归,梦有所托。宣泄和释放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宣泄的郁闷和不快,弥补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和缺憾,尝试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真爱。网络里充斥如此“魅力”,怎么能叫他们不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况且,交往是人性中最基本的一种需要,如果在现实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就只能寻求其它的方式解决,而网络世界则是最为合式的宣泄平台。不要说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就是那些成年人,他们不是也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郁闷,排遣自己的不满吗?如果没有宣泄的平台,长期孤独的心灵必会压抑成疾,那么最终结果,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消亡。

  把一群沉湎于网络的未成年人定性为精神行为障碍,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这是从网络沉湎者自身的层面去寻找原因,从网络沉湎者身体状况方面去寻求解决病症的方法。这么做,没有触及家庭的失职,学校的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开发商利欲熏心、惟利是图。如此定论,无助于帮助网络沉湎者摆脱网络的心魔,也无助于杜绝未成年人沉湎网络人数的不断扩大。笔者不禁要问,这么做是对症下药了吗? 

转摘人民网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