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心理文章

被打破理想化的父母形象,你做好准备了吗?

发布时间:2012-5-3 浏览次数:4199

作者:薛畅

科胡特认为理想化是人类精神发展两个面向之一,与夸大自体同时发展。然而在幼童成长过程中,对于理想化双亲的影像在做着不停矫正,一次又一次的打破“完美父母”的形象,逐渐接受父母现实世界中能力的极限。要儿童接受不完美的父母,的确会带有一点点哀伤的滋味,在一次次这种感受中,儿童需要重组自己的内在世界,最终将父母特有的情感态度以及反应方式等特质加以内化,并将其永久的保留在潜意识的记忆中,转变成自身人格的一部分。

而这一说法,早在弗洛伊德1917年提出的哀悼过程时就已经涉及。根据弗氏观点,精神结构在失落之后开始发展。而当理想化父母的影像在儿童成长中逐渐隐退的时候,在儿童内心就需要完成一个对“理想化父母”的哀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形成新的精神结构,这些会逐渐代替原有的理想化客体所担负的心理功能,而这些全无该客体个人的特质。

虽然这过程,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完成下来的,然而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很多父母无法承受来自于儿童因理想化破灭带来的失望感,他们会将这样的失望感直接理解为对自身的失望,对自身的负面评价。而这些常常让父母们无法耐受。因此,父母们会用大致几种方式表现,隐秘一些的是:他们会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或不需要的愿望,保持自己全能的父母形象。借以警告孩子理想化形象毋庸置疑,不能挑战。或者,他们会表现出将此失望感投射出去,而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他们的孩子。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父母会常常表现出对孩子的失望或者否定孩子成长带来的进步,再或者不停的否定孩子的努力等等。

以上的说法,我们常常会在权威的父母形象身上、溺爱孩子的父母身上看到,他们善于并乐于,接管孩子成长的一切必要或不必要的选择权利,最终导致孩子的人格发展受阻,保留下自己的完美父母形象为最根本的目的。

当然,也有这样的一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这个需要逐渐完成的过程始终遭遇阻拦,然而突然有了一个机会使之觉醒时,父母也给了一个鱼死网破的坚决回应。 断然放弃了保持“理想化父母形象”的愿望,孩子便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在科胡特看来,理想化需要一部分一部分的从父母身上抽回,只有这样才能称为恰到好处的挫折,这样的做法对人格发展有建设性的意义,而突然的、大量的抽回,这样的挫折过于强烈,转变内化的过程不能很好的完成。

想到这里,除了想要提醒那些初为父母的朋友们以外,其实还想说,也许父母之所以无法接受理想化的破灭,是因为不相信自己会被孩子内化在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害怕自己无法真正留在孩子的心里,因此才不忍放手让孩子长大。而这些,也许来自于父母对自身的评价过低,或俗话说的缺乏自信。然而,回到弗氏提出的哀悼过程,这种成长不是决裂式的分离,而是孩子首先会将父母深深的记住,内化于心之后,他才能成长。从这一点上看,父母的理想化破灭恰恰为孩子成长提供了给养。

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那么你是否甘愿化为沃土养育ta呢?

(阿诺的穷思竭虑)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摘自网络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