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心理学家及流派

自体心理学如何看待心理成长

发布时间:2018-3-10 浏览次数:4019

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治疗目标是自体的加强,通过矫正性体验改变病人自体一组织的各个病理性面向。此心理成长得以重新开始是经由自体客体移情所催化。这个过程期待的行为结果是允许病人依据他(她)自己的设,愿意并能够尽可能地活出充实、活跃、富有成效的生活。引用沃尔夫的话:“治疗过程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增强自体,以便个体愿意并能够投入日常生活的混乱喧嚣,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即便如此也不会被吓倒”。


 

以更加概要的、结构化的术语描述,增强的自体感的特点是更强的凝聚性和统整性、更大的自体一连续感以及活力的提升。也随之增加自我控制感( the sense of agenc)和提高自尊。换言之,个体日常主体体验品质将以若干方式被提高。她将感到更有活力,更能掌控她的生活,也对自己感觉更好


 

增强自体的重要性优先于任何其他可能的治疗目标,例如无意识意识化、解决冲突、回忆、重建认知或者是统一自体各面向(Wolf,1988)。这些目标也许也相当重要,但或是列居第二位或者仅仅意味着整个自体增强后的结果。


 

科胡特相信精神分析通过自体的增强获得“治愈( cures)"是因为结构化( structuralization)—用他的话,“心理结构的奠定”。

 

结构化

 

结构化是获得体验结构或主题( Atwood and Stolorow1984).新的认知情感图式( Klein,1976)或模式的过程( Golder1988)。例如,诸如伊温妮这样的病人领悟到“当我沮丧的时候,我是能被理解的”—他们治疗体验的结果—也许就成为他们主体体验的一个新主题或结构。获得这个新的组织体验主题或结构将会极大地帮助病人管理及减少他的脆弱性。当他感到痛苦,这些新主题将促使他更有可能寻求他人的帮助、支持和理解,并从这些支持中获益。个体变得更安心信任他人,这个过程变得更确定且不易被中断


 

科胡特的结构化理论:自体客体需要的恰到好处的挫折促成转变内化作用

 

些自体自体客体过程促成结构化的强化?


科胡特(1984)认为儿童期的这些过程需要两个先行条件第一,孩子和他的双亲或者其他对象之间有“基本的同调第二,孩子必须体验到自体客体失败,由于依恋对象非创伤、错误的共情回应。这样的儿童期依恋对象的自体客体失败被科胡特称为“恰好的挫折”。这些自体客体回应需要的微小挫折,通常在孩子可忍受时间限度内,就被照料者的同调回应所补救。所以,同调( attunement)和恰到好处的挫折是发生转变内化作用( 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过程的两个先行条件。


 

转变内化作用是“结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恰到好处的挫折所产生的压力促使自体一自体客体交互的功能的各个面向(例如,抚慰、肯定等)被内化”(Wolf,1988)。引用科胡特之言,“一点一滴地,不计其数的微内化过程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焦虑-缓和的、延迟一忍受的及分析师影像的其他现实面向,都变成被分析者心理装备的一部分;而这些同步于被分析者对永远存在且功能完美的分析师的需求,所遭受的“”挫折。”科胡特相信,为了能够获得精神分析的治愈,病人被精神分析场景激活的自体客体需要必须被挫败。


 

过程说明:恰到好处的挫折促进成长一发生的结构化

 

玛丽安·托宾( Marian Tolpin,1971,1978),杰出的自体客体心理学家及科胡特初始团体成员,描述婴儿如何发展各种自体一安抚能力,以此来阐明婴儿期的转变内化作用过程。她解释到,当体验到某个独立功能的丧失是“可忍受的”、阶段恰当的(“恰到好处的挫折”),例如丧失之前由照料者为婴儿执行的安抚功能,可以说,精神没有顺从地接受这个丧失;反而,借由精神的逐步内化或结构化,它保留了之前由客体执行的功能。


 

托宾通过描述过渡客体( transitional object)的变迁来详细阐述这个过程,例如孩子的特别毯子。这是基于温尼科特的过渡客体概念。根据这个概念,为了保留之前与母亲接触所获得的抚慰体验,对母亲抚慰功能的灌注“被转移”到任何眼前的、适合于这个移情的物理客体。以毯子为例,成为过渡客体就是因为它的柔软、易折叠、温暖、气味和随时可用。因混合婴儿和母亲的不同面向,所以过渡客体延续了婴儿一母亲的连接感或错觉并创造抚慰体验。慢慢地,当她的照顾者不在时,婴孩学会使用毯子抚慰她自已。当孩子还不成熟以至于无法直接完成这些功能的转变内化作用时,这条毯子就被用作孩子为精神做准备及做支撑的中间站。重复体验到当需要它时她能寻找并找到这条备用安抚毯子,孩子就能逐渐地恢复平静感。这帮助精神完成以张力减轻( tension-reducing)心理活动代替母性抚慰的任务。托宾指出这是相同的过程,也就是最终促使具有相同效应的各种内在机制代替抚慰物本身。


 

托宾观察到,当我们看到带着毯子的婴儿,几乎毫无疑问的是过渡客体毯子提供了精神结构;另外一方面,当婴儿被剥夺了这条毯子,会看到婴“崩溃( fall apart)[碎片化( fragment)]”,毫无疑问,毯子提供的这个结构还没有“进入内在( inside)”。当内化或结构化毯子的抚慰功能,孩子就会逐渐失去对毯子的兴趣。因为毯子并不是被遗弃,过渡客体—毯子—既不是被丢掉也不是被哀悼,更不是体验被压抑。它的各种功能已经被内化这些功能已经成为一个自体增强的调节性的结构。再次强调,这种类型的转变内化过程的一个先行条件,是孩子体验到照料者同调可靠的回应,如此照料者回应的挫折才会是“恰到好处的”或促进成长的而不是淹没性和创伤性的。当挫折对孩子的精神是淹没性的,不会产生转变内化作用。

 


治疗过程中的转内化作用的主要成分

 

科胡特(1984)宣称,治疗过程中依序发生的三步骤进程,促进了自体一增强( self-strengthening)或成长促进( growth- promoting)的转变内化作用,它们是:(1)病人的自体客体需要在治疗中被活化;(2)这个需要被恰到好处地挫折,这是借由分析师的节制以及他(她)没有直接满足或明或暗的自体客体需要;(3)并且病人和分析师之间建立起共情联结,涉及已被活化的自体客体需要(并非直接满足需要)。


 

例如,在一个病人处于看似无法平复的沮丧的时候,治疗师也许可能陈述道:“我能理解当你正处在这样的沮丧难过中,是很难相信这些感觉不会直持续下去且你将会从中走出来。我能理解也许你现在需要我对此的安慰。”科胡特建议做出这样的陈述而不是直接安抚病人。

 


在治疗关系中,共情联结或期望是病人体验的结果,即体验到分析师全力以赴的共情意图:持续努力理解病人的内在生命。科胡特指出在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工作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病人和分析师之间微小的、非创伤性的和共情性的失联。而且,分析场景的基本特性或要素也经常可能挫败病人。例如,预订面谈次数、会谈固定时长、必须付费、分析师度假等,就常常令病人感到沮丧失望。可是,分析师是否有能力以刻对刻( momentmoment)的方式同调病人的体验并共情回应,将决定关联于这些特性的各种挫折是被体验为“恰到好处的”还是创伤性的( Macisaac,1996)。恰到好处的挫折就是那些阶段恰当的、情绪可容忍的而且发生于持续的共情联结中。&, lt;, /p>


 

科胡特认为由于分析师偶尔的共情失败,分析联结的破裂是不可避免的。在他看来,对病人和分析师而言,分析过程在这样两个体验位置之间移动:情感同调和情感破裂之后再回到情感同调,这个移动促使病人加强并依赖他自己的各种自体本-调节能力( Teicholz,1999)。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