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心理学家及流派

读懂温尼考特:关于生命早期关键概念——孩子成长本能、精神胚胎和游戏价值

发布时间:2017-12-8 浏览次数:3864

温尼考特(D. W. Winnicott. 1896~1971) 是继 梅兰妮·克莱茵之后,较具原创性且为一般英国大众熟知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他平静的英国乡间童年、与完美到近乎圣人的父亲和忧郁的母亲间耐人寻味的亲子关系、永远进不去美丽却古怪的第一任妻子内心世界的隐痛,以及历经煎熬后跨越道德界线,与知他甚深的第二任妻子圆满和谐的婚姻生活。没有孩子却在英国BBC的无线广播节目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


一、相信孩子有与生俱来的成长本能


我们的很多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很多的干扰,来自各种专家、育儿专业机构和教育环境的影响,让他们觉得儿童是依靠大人来帮他建构其他的生活和人生的,要帮助孩子铺垫一个好的基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培训班成为父母值得信任托付孩子的地方,家长把孩子掌握了某些技能或知识作为孩子能力发展的衡量标准,作为“没有输”的安慰剂。但在接触华德福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之后,以及在仔细看到温尼考特的妈妈的心灵课之后,我想要是看过这本书的人要是感受到书中描述母亲与小孩、家庭与小孩和外部世界和小孩的美妙关系后,在认识到温尼考特的这个相信孩子有与生俱来的成长本能的观点之后,在和孩子相处时会从容自信很多。


温尼考特说孩子的成长和发育并不需要完全依赖你,每个孩子都是蓬勃发展的小生命,在每个孩子体内都有生命的火苗,那是生命的成长和发育生生不息的强烈欲望,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蒙台梭利也认为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看似弱小的儿童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所有种过植物或盆栽的人都知道,一粒小小的种子放在养分足够的土壤中,浇上适量的水,有充足的阳光,种子就会破土而出,发出绿芽长出新叶,一天天茁壮成长,散发出旺盛的生命气息。养育孩子的过程远比栽种植物的过程复杂,但孩子也是有生命力的独立个体,孩子内在也和所有其他生物一样有一颗精神的种子,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孩子发展的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浇灌”,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孩子会自己吸收,我们不能小看孩子与生俱来的那种生长本能,就像刚出生的幼蝶一定会找到最嫩的叶子吃一样,那是一种本能,是一种自然力的作用也是生物内在发展规律。 

 

二、孩子是带着他的世界观来的人


我们的父母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不认为孩子虽然弱小但他是个有想法的,带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很多父母或教育者会说孩子就是一块白板,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我们会说孩子就是我们手中的泥塑,你想把他塑造成什么形状都可以。


但是,温尼考特认为孩子是带着他的世界观来的人,孩子是有想法的人。他举例说到的10个月大的男孩玩汤匙的例子让人印象深刻,了解到孩子探索认识外部的事物是一个类似食物被身体消化吸收的完整的过程,我们要是有足够的耐心的话,我们能看到孩子认识一个新鲜事物的完整过程,如何怀疑和犹豫,如何去触碰、把玩、最后如何将其变换形式让其消失不见。期间还能看到父母的想法是怎样被孩子所清楚的了解和掌握。要是每个父母是像温尼考特一样陪伴孩子和观察孩子的话那他一定不会认同孩子是白板、泥塑、任意人来书写和捏造,孩子是带着自己的世界观来的人,孩子是按照他的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的人。


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社会中诸多的人破坏了孩子内在精神胚胎的自然发展,迫不及待的想让孩子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破坏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结果我们现在很不情愿的看到现在我国学生中途退学的原因不再是以身体疾病为主,而是心理和精神疾病为主。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人,保守估计,有各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者3000万。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我想至少有孩子内在发展的规律被打破的原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被剥夺了某些看似平凡但却是必要的过程或事物,心理发展过程遭遇到波折,那成长就会出现问题。我们以知识的灌注打扰了心智自然发展的过程,结果必然像帮助蝴蝶出茧和揠苗助长一样,好心加速却导致其早衰或死亡


三、孩子的游戏是有价值的

孩子的生活就是游戏,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的基础,当孩子触摸、品尝和嗅闻新的物体时,他们在没有得到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已获得了有关物体的知识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了解周围世界的机会,它帮助孩子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的身体;了解他人和发展和他人的关系;重新创造多种角色,以及发展行动的新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游戏的产生是因为孩子精力过剩的发泄、是一种恢复精力的活动,是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是为了实践和完善生存的本能。这是游戏对于孩子价值的较为宏观的表述。但是相对于温尼考特在书中的提到的贴近孩子心灵的对游戏的看法,显得很是单薄和苍白。传统的游戏观点中认为,游戏发泄了儿童的恨意和攻击性。温尼考特认为,这种说法仿佛攻击性是摆脱的掉的坏东西其实,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个事情可能更有意义,因为小孩其实很珍惜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表达恨意和攻击的冲动,并且知道这个环境不会对他以牙还牙。小孩子觉得好的环境应该有办法容忍攻击性,特别是那些以比较可接受的形式所表达的攻击性。我们一定要接受攻击性的存在,因为它就在孩子的性格里,假如存在的东西被隐蔽、被否认了,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诚实。


孩子在玩耍中获取经验,游戏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大部分。对成年人而言,外在经验跟内在经验同样丰富,可是孩子只有透过游戏和幻想才能够充实自己,大人在生活经验中发展人格,同样的,小孩则透过自己的游戏,透过和其他小孩、大人发明的游戏来发展人格。充实自己之后,孩子才能逐渐拓展他看见丰富的外在世界的能力。游戏是创造力存在的持续证明,也是灵感源源不绝涌现的平台。


同时孩子也是在游戏中结交朋友和梳理敌人,要是在游戏以外,他们就不容易交朋友。可见游戏提供了一个启动情感关系的机制,促使社交关系得以发展。


再有游戏、艺术和宗教活动各自用不同但相关的方式促成人格的统一和整合。游戏可以将个人的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轻易的连接起来。游戏是孩子努力想保持正常时用来取代感官的另一个选择。而孩子要是过度焦虑,就会沉溺在感官之中不能自拔,也就不可能玩游戏。要是我们碰到一个孩子,看到他与内在现实的关系跟外在现实的关系是脱离的,也就是说他的人格在这方面是严重分裂的,因此可以看出正常的游戏对于人格的整合有多大的帮助。人格严重分裂的孩子无法玩游戏,或者说无法用一般认得出的方式来游戏。


因此可以看到,会玩游戏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和健康的孩子。但是今天我们面临着如何保持儿童游戏的问题,许多父母和教育者迫使孩子去取得学业成就,获取高分,使得孩子丧失了很多丰富的游戏的经历。


要是我们能停下走得太过匆忙的脚步能遵从孩子内在发展规律,相信孩子是带着他自己的世界观而来的,允许他们慢慢长大,在游戏和欢乐中长大的话,那我们以及孩子一定能更充分的享受生命的乐趣。期盼教育回归 ,孩子回归。



1547603290175256.jpg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