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心理文章

吴和鸣——留住情,守着爱

发布时间:2016-1-15 浏览次数:3462


写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们

    您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但他可能很不喜欢这个标签,同样,您也不是“外出务工”,或者有一些其他的称谓,我们认为您就是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我们这样说,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即使您们在外地工作,留在家乡的孩子也并不比其他孩子缺少些什么,您们会尽可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加强与孩子交流、沟通,我们相信,留守的经历或许对孩子而言并不一定就是创伤性的。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我接触过一些留守儿童,以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此,我结合心理学谈些想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对话]

 

留守的孩子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不能一直和父母在一起?”这些问题,孩子有时是写在日记里,有时是闷在心里。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即使回答了,孩子对父母给出的答案或许并不满意。


父母瞪着眼睛,吼一句:“不出去挣钱,拿什么养活你?!” 这种“以大欺小”的做法,可能会使孩子不吭声了,但孩子心中并不服气。


湖南省岳阳县10岁的徐伟在给爸爸妈妈的信中写道:“爸爸妈妈,我现在慢慢长大了,也过了爱哭爱闹爱耍赖的年龄了,我理解我们,我们所做的全是为了这个家,但是我问我们,再多的钱买得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但是买得了亲情吗?买得了时光吗?买得了我美好的童年吗?”同样是岳阳的13岁的谢思琪在信中说:“爸爸,我知道您在外努力工作赚钱是为了让我和妹妹过得幸福。可是,您知道吗?没有您在家的关心、照顾,我们一样不幸福。”


徐伟和谢思琪说出了孩子的心里话,我们父母该怎么回答呢?的确很为难,没有让人满意的答案。因为孩子尽管知道父母在外地工作,有物质生活的改善作为回报,有时也赞同父母在外地工作有诸多好处,但在情感上,孩子就是不情愿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


再想一想,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要有一个标准答案,它更像是要开启一个对话,一个平等的、深入的对话。


试着开展这个对话:

孩子:我为什么不能一直和您们在一起?

父母:因为爸爸妈妈要在外地工作,所以不能在家陪你。

孩子:那您们为什么不就在家里种地,或者就在家附近找工作呢?我不想您们离开我!

父母:爸爸妈妈也舍不得离开你,但种地收入有限,在附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爸爸妈妈想去更远的地方,那里经济发达,机会更多,收入更高,爸爸妈妈能挣更多的钱,我们就能盖漂亮的房子,给你买好吃的,买新衣,攒钱送你上大学。

孩子:好,您们那么辛苦就是为了我的幸福,可我真的幸福吗?您们牺牲我的幸福换取的财富真的值得吗?我宁可不要好吃的,就穿旧衣服,只要全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好。哪怕生活苦一点也要一家人在一起。您们不在家,我成天想念您们,惦记您们。又没有人管我学习,我根本学不好。成绩不好,担心上不了大学,我就觉得对不起您们。压力大,哪里学得好?!

父母:我们知道你在家不容易,我们在外工作也不容易,我们一家人都不容易。爸爸妈妈是大人,应该承担责任。爸爸妈妈都很能干,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把劲使出来,凭劳动赚钱,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和你啊。

孩子:生了我又不管我,就是对不起我。您们就是不能丢下我不管!

父母:我们只是去远一点的地方工作,不是丢下你不管。要是条件许可,我们肯定毫不犹豫要把你带在身边。在外地工作,我们见不着你,就想你,担心你。

孩子:那我想您们怎么办?晚上我一个人在屋里孤孤单单,想您们就流泪。看见别的同学可以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就伤心,难过。

父母:我们在外地工作,给你和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人带来很多困难,尤其是你,我们不该让你这么小就经历这些痛苦,但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都要加油!爸爸妈妈在外打拼,你和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在家好好生活,你好好学习、照顾好自己,就是对爸爸妈妈的支持,就是对我们全家的贡献,爸爸妈妈要感谢你!

孩子:那我总是想您们,怎么办?

父母:……


可以与孩子讨论这段对话。而且设想一下,如果是您,会怎么对话?

最重要的不是谁说服谁,而是让孩子有机会说出心里的话。他的心里话说出来了,被您听到了,对他而言,就很好了。


孩子留守在家,有三个始终要面对的问题,即安全问题、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这个几个问题处理的好坏,取决于我们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而且,至关重要的是,与孩子深入的互动,能弥补您不在他身边的缺憾,能给他带来爱的滋养。有时候,许多父母就在孩子身边,但始终未走进孩子心里,两代人之间缺乏了解,孩子总觉得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所以,我们建议您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孩子充分交流。


春节就要到了,您将要与孩子团聚,在这里,我想通过下面两个方面谈谈您在春节期间和离开孩子之后,与孩子的互动。

 

[离开家时要做的事]

 

忙完年在重新启程之前,您有许多事情要做,下面有一个清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减,每做完一件,打个勾,写上完成时间。


下面简要说明一下这些事情的内容和意义。前边已提过,孩子留守在家,父母最担心的就是三个问题:安全、生活和学习。离家之前,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做好下面这些事情。特别要强调的是,这些事情都是您与孩子一起完成的。与父母共同去做一些事情,是孩子宝贵的经历,在其中,孩子拥有了一辈子都非常珍视的幸福体验。另外,因为长久的分离,父母与孩子难免会有感到生疏,彼此间有距离感,如果一起合作去做些事情,慢慢地孩子就能与父母亲近起来。

1. 拜访老师、村长等人

带着孩子拜访老师。没有参加家长会,没有机会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具体情况,不妨利用节日见见老师,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有更多了解。受年龄、精力的影响,有时老人无法承担监护责任,需要村干部或其他人的协助,也需要去拜访。

2. 整理屋前屋后,消除安全隐患

屋前屋后、院落是孩子活动的空间,要花些时收拾一下,一是要安全,二是要创造好环境、好氛围。比如,如果杂草丛生,坑坑洼洼,给人冷清、凄凉的感觉,让孩子放学回家产生惆怅、落寞的心情。平时老人、孩子发现的一些安全隐患,一定要趁在家时好好处理。

3. 检查水电、烟囱等

检查电线、插头、插座,检查常用电器,保证绝对安全。农村用水情况复杂,去仔细看一下井边、池塘边,保证取水、用水的安全与卫生。把烟囱通一下,检查一下屋漏等,您不在家时,老人和孩子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长期影响孩子的生活。

4. 布置孩子的房间

留守孩子很多时间一个人呆在自己房间里,经常觉得孤单、冷冷清清,一定花时间花工夫好好整理、布置。比如,擦灯管或灯泡,换瓦数大一些的,让灯光尽可能明亮;粉刷墙壁、贴些画纸;调整一下家具的位置,让房间更舒适、温馨。

5. 陪孩子走一遍上学的路

抽时间陪孩子走一遍上学的路。有些地方的孩子每天上学就像一次红军长征,窄而滑溜的田埂,泥泞的乡间马路,独木或者电线杆做的小桥,有时上学时天还没亮,就摸黑在这样的路上走着。春末夏初路边疯长的杂草有时候比人还高,路面更窄了,最可怕的是草丛里的蛇,孩子们总是手里捡一根树枝,“打草惊蛇”,像探险一样上学放学。还有每年雨季,河水泛滥,上学的桥和放学的桥都经常不在同一个地方……


抽时间陪孩子走一遍这上学的路,整修一些危险的地段,填一下大的坑洼,加固桥梁,能做的尽量做,交代孩子沿途该注意的地方。看一看教室、厕所、操场,可邀约部分家长做些整修的工作。做这些事意义重大,以后孩子上学路上,都会觉得有您陪伴。您做的这些,有利于孩子,也有利于他的同学,孩子能感受到您的爱,也为您感到自豪。做了这些,也会让您在外地工作心里更踏实一些。

6. 向孩子强调安全事项

与孩子一起讨论安全问题,包括交通安全、防火、小心触电、食品卫生、提防陌生人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7. 向孩子讲解应急预案

可以拟定家庭应急预案,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好好讲一讲,要点一定要让孩子能够复述。

8. 种花、养猫或狗

结合孩子的兴趣,可以种花,养金鱼、猫或狗,您离开家之后,由孩子来照看小动物,给花浇水、施肥,这些都可以是父母和孩子交流的话题,都能加强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联结,值得去尝试。

9. 约定一年中共同完成的事情

建议您看一看我推荐的文章“我们去放风筝吧”,在留守中,要留住情,守住爱。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可以共同做的事情,尽管不住在一起,但心心相连。

10.教孩子做家务、农活

孩子在家要做许多家务和农活,如洗衣服、烧火做饭、洗碗、扫地、插秧、收水稻等等。尽可能教孩子做家务和农活的方法、技巧,特别是配备、修理好厨房用具、农具,使家务、农活做起来顺利一些、容易一些。

11.配备常用药品、生活必需品

比如万金油、创口贴,治感冒的药等适当准备一些,孩子平时要用到的一些工具、生活必需品,要适当配备一些。

12. 买书桌、书柜

我们都知道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比如,父母都喜欢看书,家里有浓厚的学习气氛;父母在外地工作,可以把业余读书心得讲给孩子听,或写在信里,父母和孩子可以互相推荐一些书;学习时东张西望说明环境不安静,心也因此不平静,安静对于学习很重要;给孩子买个小书柜;给孩子买一个漂亮的书桌,这是他的书桌,他是家里的读书人,他的责任就是让书桌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上面只放与学习有关的东西,记住,要求孩子在书桌上只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如果要吃东西,就离开书桌。这样子的话,孩子放学回家,可能最愿意做的事是坐在他的书桌前,摊开书本完成家庭作业。

13. 买信封、信纸和邮票

带孩子去买信封、信纸和邮票。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写信]

刚刚习惯回家之后的生活,刚刚调整好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可您马上又要走了。在短暂的热闹之后,农村再度变成老人和小孩的世界。春节期间的热热闹闹,使父母走后的家显得更加清冷、没有活力,孩子就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一年,而在这留守生活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孤独感。孩子会努力调整自己,适应父母不在家时的状况,但孤独感就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跑出来,陡然看到同学父母在雨天送伞,或者是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情境,本来还在和同学们一起笑着闹着的孩子,一下子就泪流满面,孤独感、对父母的哀怨,孩子马上就被这些复杂的感受淹没,甚至进而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产生怨恨的情绪。面对分离,承受分离,对于孩子而言,是永远的痛,父母需要去了解在孩子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看一下作家阮梅在她的书中摘录的与初一学生超超的对话:

“父母在哪儿打工?”

  “现在不知道!”

  “好多钱一月?”

  “不知道!”

  “父母当时出门打工时,你怎么想的?”

  “不愿意他们出去!”

  “为什么?”

  “父母在家里好些!”

  “为什么要和同学打架?”

  “他们看不起我,他们总是笑我、骂我。”

  “骂什么?”

  “野家伙!”

  “像这次,你把别人的眼睛打伤了怎么办?”

  “打伤了别人,爸爸妈妈就会回来!”没想到他的回答让人心惊肉跳。

  “你怎么晓得他们会回来?”

  “不出事他们不会回来,出了事,就会回来!”

  “以前出过什么事?”

  “我的腿摔断了,他们就回来了。”

  “怎么摔断的?”

  “一天下大雨,同学都有人送伞,我没人送,我一个人就在雨里跑,碰到了一辆摩托车,撞断了右腿。”

  “妈妈回来陪了你多久?”

  “没到两个月,腿好了,妈妈就走了。”

  “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愿意我的腿没有好。”

  “……”我无语。

“如果腿没有好,妈妈就不会走……”


这里摘编一段精神医学中有关“分离综合症”的论述:


人们将“分离综合症”理解为儿童期或幼童期突然,特别是再次地失去自己最亲密的人后所产生的精神后遗症(如由于母亲死亡、搬迁或由于儿童住院无法同母亲在一起),此外,在一岁以内因缺少感情方面的关怀与爱护所出现的精神后果也包括在内。

症状学:根据这种丧失经历与亲人分离的持续时间与严重程度,划分出四组不同的,但又相互关联的或相交的症状:

1.分离打击是儿童在婴儿期或年龄很小的时候突然与母亲较长时间的分离所产生的症状。儿童可相继地表现出不满、违抗、失望,最后表现为否定与拒绝。

2.情感依附性抑郁是指伴有冷漠、放弃或自暴自弃症状,最后可出现精神方面的发育迟缓。

3.精神虚弱是指伴有心身障碍,最后可出现不可逆的精神损害。

4.院所症,即伴有严重的精神与躯体的持续性损害及活力明显减弱。

分离症状的持续时间很不一致,与儿童的年龄有关,—般在3—5个月之内症状便能完全或部分缓解,如不利的环境持续存在,儿童的拒绝、否定性态度则可固定下来。此时儿童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只停留在表面上,内心是保留的、自我中心的,有时可表现出与儿童孤独症类似的行为方式。

儿童早期受挫的特征性后果是深层交往障碍(表现出的严重程度很不一致)。儿童或青少年看上去能够较快地学会适应新的环境,但仅仅是表面上的适应,在与伙伴的交往中总是对对方的要求过高,只想索取、获得,因而几乎没有同别人深层交往的能力(联系能力障碍)。涉及到自己,爱的能力受到较重的损害,因此经常有社会适应不良性行为的倾向。在情感方面,他们的基础情绪是抑郁的、无兴趣的及拒绝性的,但这些可被表面上恰当的情感活动所掩盖,投射性心理测验检查可以使人看清这种基础性抑郁心境。

治疗几乎没有可能,但对个别人,尽管症状不断有反复或易激惹,往往仍能逐渐建立起较稳定的关系,并较好地达到社会适应。


摘录上述材料目的,是想让父母了解,三岁之前,妈妈尽量不要外出工作,三岁以前母亲的照顾对孩子十分重要。看了这些材料,也能了解分离对于孩子可怕的影响,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一切努力,尽可能减少分离对孩子的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营养,就是与父母稳定的关系,就是父母恒常的关注,这始终是我们要做到的,不能因外出工作而中止,反而要做得更好!

具体来看,父母总是悄悄离开,实在是怕面对孩子那时撕心裂肺的哭号。另一边,孩子一边在开学前尽情狂欢,一边提心吊胆,害怕父母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悄无声息地抛弃了自己。然而,当我们做了充分准备,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或许那个分离的过程,不再是那么恐惧。


下面我们重点谈一下您离家之后如何与孩子保持联系。目前父母在外地工作,与孩子主要的沟通方式是电话,电话快捷、方便,但时间有限,对沟通的要求很高。据李庆丰2002年统计,父母打电话或写信与孩子沟通,谈的内容最多的是学习,占71.9%,询问生活情况占12.3%,谈及为人处世道理的占7.2%。可以想象父母的良苦用心,利用可能的机会就关心孩子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怕他们在没有自己监督的情况不能健康地成长。一名五年级的留守儿童抱怨说:“爸爸的电话让我厌烦。每次打电话来只问学习成绩好不好,在电话里除了说好好学习,好像没有别的事,让我感到心烦。即使成绩没考好,我也不愿意和爸爸说。我想说的话,爸爸却不和我说。”宝贵的电话时间,都是老生常谈,惹得孩子厌烦,没有交流思想、情感不说,还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真需要反思一下。


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下电话交流,一是方式,二是内容。说什么?最好以孩子为中心,尽量以他为主导,让他决定谈话内容,他想说什么都可以,可能父母把给电话当成任务,有责任在电话中教育、叮嘱孩子,却忽视了电话最重要的交流功能,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没有机会说心里话,就让他说。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爱的滋养,稳定的、持续的、经常性的交流至关重要,所以一次通话,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应该是听,听让我们有机会充分、深入了解孩子。另外三分之一时间是问和说,对没有听明白的、自己关心的问题,仔细问一下,问,说明你认真听了;问,也传递了许多信息,比如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最后才是说,了解情况后,这时说的话就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说得简明扼要、直中要害,孩子才会印象深刻,记在心里。


如果孩子总没什么话可说,可能是留守经历影响了孩子的表达,需要父母的耐心,耐心太重要了,慢慢来,通过问他感兴趣的话题,尽量打消他说的顾虑,诱导他多说。交流是艺术,想想如果孩子与我们可以开心、畅快地交谈,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综合考虑,我强烈建议您与孩子以写信的方式交流思想、情感!

电话交流直接,很方便,但写信有写信的优势,电话中以孩子为主,写信就可以自己为中心了,写自己想写的。有些不方便在电话中说的话,可能适合写出来,孩子的心里话可能在信中就写出来了。总能收到爸爸妈妈的信,孩子内心是欢乐的、喜悦的。孩子发出信,他的心就随着信飞到爸爸妈妈身边,他想象爸爸妈妈读信的情境。信是可以反复读的,如果想爸爸妈妈了,孩子可以把信拿出来读一读。与孩子的书信往来,是一种美妙的、深刻的情感联结。这些信存留下来,是孩子人生路上宝贵的财富。总之,写信好处多多。


江油某学校组织的一次“一封家书,两代真情”活动中,“留守学生”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们寄出了300封信件,结果只收到50多封回信。还有不少“留守学生”不知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地址,信寄不出去。所以您一定在走之前做好写信的准备工作,包括买信封、信纸和邮票,填好孩子的收信地址,当自己的地址有变化时随时通知孩子。


,

给孩子写信,不要成为任务,变成任务就有压力,有压力的事情就很难坚持;如果是任务,就必然带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在信中又是千叮咛万嘱咐的,写得辛苦,读来也干巴巴的,没意思。另外,写信不需要多高的文化程度、文学修养,写的错别字让孩子订正过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或者空着,让孩子填上,有什么不可以?如果父母文化程度低,也可以请同事、客户代写,他们肯定愿意帮忙。


写信就像说话一样,对着孩子说话,一句句写下来。什么都可以写,每天工作中发生的事情、所见所闻,看的报纸、电视中印象深的内容,自己的生活,等等。写自己的感受、想法,就这样写,不用去管文笔、段落。孩子不是语文老师,而且这些根本不影响孩子的阅读。在这样的信中,孩子能触碰到一个真实的爸爸妈妈,他通过爸爸妈妈的眼睛和心去感受外边的世界。这就足够了!

谢谢您的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吴和鸣

二0一六年元月


建议您看下边的文章,也建议你买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作者:[美] 海姆·G.吉诺特,京华出版社。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我们去放风筝吧

爸爸是打水漂儿的石块,是在泥地里打滚的人,是水里的巨兽,是从天花板上飞下来的怪爪,是将孩子扛在肩上奔驰的人——他们会上上下下、左翻右滚、转来转去地咻咻地叫。爸爸也是打探情报和分享秘密的人。

——海伦·汤姆森


当儿子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我经常在外地旅行。我总是担心这样的日子对他的将来会有影响,更别提我因为身在远方而错过他所有重要的日子是多么的难熬了。其实我了解,对一个男孩子而言,父亲能陪在一旁是多么的重要。尽管我这辈子所见到的父亲总是沉默寡言而且独来独往,然而我最珍惜的仍是和父亲在一起的特别时刻;除非为了困苦的生活而努力使得他分不开身,否则我们一定会安排特别的日子相聚。至今,我仍珍藏着这些美好的回忆。于是我决定,如果不能常陪伴儿子,我就要为我们安排这类值得留念的片刻。


有一年,我几乎整个夏天都必须呆在欧洲——这是我最难过的一段日子。那时儿子正在放暑假,本来该是全家一起度假的日子。我太太为了聊解我的思念之苦,便从家里寄给我一些小小的“爱心”包裹。包裹里有照片和儿子做的可爱的小字条和图画。又一次,儿子寄给我一个被他咬了一口的糖果,还附上纸条写着:“和你一起吃。”


我在一封家书里向他保证要教他放风筝,我告诉他我们可以到附近的海边将风筝放到最高,而在旅途中我将收集一些东西,当作制作风筝的材料寄给他。我曾买了几个制作风筝的蓝图寄过去,又找到一些可以用来做骨架的西印度轻木,我仔细地包装好,一次寄过去一支。就这么一点一滴,每次寄回家的信和包裹都附上一些制作风筝的材料。当我出差的日子接近尾声时,由于公务我先到日本去了一趟,并在那儿找到了一种织着金丝线的蓝色绸布,心想:“这真是完美的风筝材料。”就把它也寄回了家。后来我发现了一些很适合做风筝尾的彩色缀饰,还附上了小小的佛像,可以增加体重。我寄给他的信上说:“放风筝的日子近了,因为我已经踏上归途。”


到家那天夜已深了,我蹑手蹑脚地走到儿子的房间里去,发现他正熟睡着,而且床的四周摆满了我寄回来的风筝材料。


接下来整整一周,我们努力地完成我们的杰作。这段时间的每一秒钟都令我倍加珍惜。因为每天晚餐后待在车库里的时间完全属于我们俩人。


最后,风筝终于完成了。好美的风筝!蓝色的丝绸使它显得那么高雅,简直就像一个展示品而不是玩具了。为了阻止儿子带着风筝上床睡觉,我说:“你总不希望压坏它吧?”他却耐心的为我解释,他绝对不会压坏它,因为即使睡着了,他心里也会知道风筝就在他身边,所以他会很小心地睡。最后,我们决定把风筝放在床边的椅子上。“我们明天要去放风筝,对不对,爸爸?”


“如果天气状况许可的话。”我向他解释要有风才能将风筝放上天。其实我很担心天气的状况,因为外头看起来就要下雨了。


“我们明天一定可以去放风筝,因为我要全心全意地祈祷明天是个放风筝的好日子。”当晚我再到他的房间里查看,发现熟睡的他把放着风筝的椅子推到床头,还将手搁在风筝上。


隔天,虽然天气状况未明,却连一丝微风都没有。儿子拿着风筝走到客厅来,对我说:“爸,我们走吧!”于是我们走到外头去,可我还在犹豫的时候他却已经准备就绪了。我们走到海边,发现这里仍是一片风平浪静,可是,就在我们步上沙滩的时就刮起风来了,我们的风筝就这样毫不费力地飞上了天空。风不断吹着,天气晴朗而美丽——我们放了一整天的风筝。“你看,我就说天气会很好吧。”他是对的,我再也不敢低估孩子祈祷的力量。


儿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了。几天前我们还在一起喝咖啡——无论生活有多忙,我们仍会为对方保留一些时间。喝咖啡的时候,他提到有一些他女儿的照片想送给我,当他伸手进皮夹子拿照片时,无意间掉了一个东西出来。我帮他捡起来之后突然看清楚,这个存放在他皮夹子里的东西原来是一小片织着金丝绒的蓝色丝绸。我不经意地“哎呀”一声,递还给他,他对我笑了笑。就在他将这个宝贝重新收进皮夹子的时候,记忆如洪水般淹没了我俩。

罗伯特·迪克森

(摘自陈淑娟译《亲情记录》,现代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1547603290175256.jpg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