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案例分析

《唐山大地震》:让眼泪痛快地在黑暗里奔流一回

发布时间:2010-12-30 浏览次数:3081

走出心灵的“痛点” 

  讲述人:吴晓,晓然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这部影片,通过一个家庭地震前后的命运变迁,反映“唐山大地震”这个集体性的创伤事件,重点放在母女的“分离”上。

  从整个事件来看,这是一次大自然造成的分离,生离死别中,充满了无奈。在母亲这边,这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女儿却一直不肯原谅母亲。其实,母女俩都把自己紧紧地和“过去”联系在一起,内心停留在那个点上,无法前行。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但母亲心里,依旧是一片“废墟”。

  母亲不愿离开那片废墟,不愿让生活往前走。从心理层面上讲,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无法面对过去,她承受不了那个痛,所以不允许自己过得“花红柳绿”,不让自己进入更好的生活,这样才能减轻她内心强烈的负疚感,这是一种道德感过强的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更希望大家能走出心灵的“痛点”。“心灵受伤者”可以通过帮助别人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走出阴影。比如影片中的女儿,就在参与汶川地震救援中有所触动,最终理解并原谅了母亲。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心灵受伤者”也是在修复自己内心的创伤

  因为活着而感动

  讲述人:徐关辉,南京晨报首批赴汶川灾区采访记者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流着泪把《唐山大地震》看完的。其实,要不是因为工作原因,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看这部电影。不是不想看,而是不敢看。就像剧中张静初扮演的方登一样,关于地震及地震中的那些事,她都不愿回忆。

  作为80后的我,虽然没有经历过3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但汶川大地震我却有着切身的感受和经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在当天下午就奔赴灾区,并在第二天中午到达都江堰。当时的都江堰,一如电影中的镜头,满目疮痍——倾盆如注的暴雨、随处可见的尸体、撕心裂肺的哭声,一切都不堪回忆。

  两年前,我把泪水一半给了伤心,一半给了感动。伤心是因为对灾难的恐怖,对生命的无奈;感动是因为对大爱的感激,对生命奇迹的喜悦。而这一次,我把泪水给了回忆,给了对“失而复得”的喜极而泣。

  我理解电影中救援人员为什么会让李元妮在两个儿女间选择,因为这是救援现场真实的存在。对于李元妮而言,当时选择救谁都没错。就像方登最后说的那样,她和她弟弟都应该为彼此能够活下来而感到幸福!我也理解李元妮每每念叨那句“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是怎样的痛苦和伤心。两年前,在都江堰向峨中学的废墟上,我也曾见到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当他找到废墟上写有儿子名字的书包时,嘴里说了同样的话。

  从四川灾区采访回来,我一直觉得活着真好,因为活着而感动。(董晨 徐宁 朱秀霞 田梅 薛颖旦)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