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儿童与青少年

心理探秘:童话故事中反映的内心分裂

发布时间:2013-4-20 浏览次数:3796

 童话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流传已久的童话故事还是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根深蒂固的信念的文字记录。比如《格林童话》中就包含了一些儿童(以及成人)与情感发展的关键层面的主题,如嫉妒、欺骗等。我们发现,在故事中存在一个与分裂有关的主题,凸显了好坏之间的原始斗争。特别是一些好的和坏的母性映像。好的一面,可以看到好母亲,好仙女。坏的一面,如狠毒的继母、邪恶的巫婆等。这恰恰是客体关系心理框架下,对于婴幼儿外在与内在客体好坏分裂的一个象征。而且在童话故事中,父亲总是被描绘成无用的且处于外围人的状态,这也恰恰印证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客体关系的重要成分,而非孩子和父亲的关系或者孩子与父母的三人关系。

   在很多童话故事中,母亲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被分裂成两个不同的人物,已确保孩子能够接受。比如《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的母亲去世了,意味着一个好客体的丧失,这样保证了好母亲不被污染和受伤害。而她的后母嫉妒她的容貌,想要彻底除掉她。而白雪公主的父亲即国王似乎一点也帮不上忙。在经历一番惊险后,王子和公主结婚,往后被命令跳舞直到死去。邪恶被战胜,善良得以存续。这恰恰符合儿童对于好与坏不可融合的心理。认为,如果善良想要得以获胜,就必须把邪恶彻底摧毁。

当然在孩子大一些以后,会逐渐对这样的故事失去兴趣,也是因为他们开始不相信,“坏”是可以永远消失的,他们希望看到邪恶与善良可以被允许共存的局面。这也反映了他们允许自己内部世界的这两个部分得以共存。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